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油作物和饲料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在国家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下,从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宣传引导等多方面推动,扩种大豆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大豆供需关系。为此,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提出,缓解大豆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大豆和玉米在经济效益、抗灾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普遍高于种植大豆,这就导致了种植结构不均衡,使国内大豆自给率变低的现状。纵观种业发展历程,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中存在种质资源收集方式单一、同类种质同质化现象严重、研发培育农作物水平不均、繁种品种比较单一等情况。与此同时,大豆产业链发展还不完善,分散经营导致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多数加工产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副产品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值得关注的还有,目前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存在技术差异,国产大豆主要用于包括豆制品在内的食品消费,压榨和饲料加工方面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大豆,且对外依赖度较高。受经济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大豆需求不稳,这也就对国内大豆储备和价格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稳定大豆供需,魏明德提出5条建议。一是优化大豆生产布局。从改善大豆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优化生产布局,推广“北豆南移”战略,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在东北地区加强大豆轮作和间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通过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大豆科技研发。加大对大豆种业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大豆新品种。加强大豆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加大对大豆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完善大豆产业链。加强对大豆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扶持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体系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高大豆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拓展大豆消费市场。通过宣传教育、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大豆消费需求的增长。加强大豆储备和调控能力建设,通过政府储备大豆的吞吐调节,引导大豆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保障大豆市场的稳定供应。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大豆主产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其先进的大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大豆生产的国际竞争力。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
文章作者:马小如
本期编辑:陈馨蕊 魏嵘
本期审核:王梅红
本期监制:郑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