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在广州举办,披露“北豆南移”最新研究进展

2024-11-19浏览次数:13

11月17日,国内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2024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在广州开幕。包括7位两院院士在内,来自全国256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出版机构的2200余名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师生齐聚一堂,聚焦“植物科学与绿色发展”主题,探讨植物生物学的前沿进展,交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

大会邀请了11位专家作了报告。其中,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应祥作《南方大豆发展的机遇和新范式探索》报告,介绍团队推进“北豆南移”战略的研究进展。

大豆是主要的油脂和蛋白来源。我国大豆80%以上依赖进口,每年约1亿吨,是粮食安全中的特殊短板。其中,进口大豆约四分之一在广东加工。

王应祥表示,虽然华南地区不是大豆的主产地,但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与世界大豆第一生产国巴西位于同一纬度带,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接近,全年适宜大豆种植。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9—16℃,适宜培育冬种大豆品种。此外,与北方主产区相比,南方有大面积多样化土地。

大会邀请了11位专家作报告。大会邀请了11位专家作报告。

据此,他与团队提出促进南北大豆相对平衡发展的“北豆南移”战略,希望设计广适应性的新品种,开发多元化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大豆复种指数,并辐射同一纬度带的“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并建立海外育种和生产基地。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

目前,围绕这一战略,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育成品种30多个,包括国审品种22个,其中华春6号、华夏3号和华夏10号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部分品种在巴西实验产量达到5.1吨/公顷,在低纬度的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同样获得高产纪录。

“我们这项研究立足南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规模化‘北豆南移’的生育期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路径。”王应祥表示,该项研究结果推动了广适性大豆新品种培育,并推进了华南地区冬闲田和全株大豆饲用潜力利用。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在资源高效机制解析、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杂交稻育性控制分子机制、航天诱变生物育种、南方大豆新品种培育以及水稻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先后成立了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生物智造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促进农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大会由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承办,将持续3天。

大会还设有生殖发育、种子发育与品质、组学与大数据等22个专题,来自全国的146位专家学者在专题论坛奉上高质量的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表示,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已经成为国内外植物生物科学技术的重要交流平台。